社会工作教育

  • “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一)

    童敏;何雪松;高万红;庄勇;毛绪朋;

    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的设立,是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化的关键环节,是教育能级跃升的重要举措,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助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此,《社会工作》邀请专家就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撰写了一组文章,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重点突破领域、国际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讨论,相信这样的讨论是高起点办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重要基础。实践领悟力的培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实践领悟力并非简单的经验积累,而是基于深厚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智慧。它要求专业博士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工作实践中,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元素,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实践反思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童敏教授提出了理论化这一重要目标,这是专业博士教育助力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专业博士培养的实践知识导向,是对传统学术研究与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与超越,这一点是高万红教授和我本人论文重点讨论的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紧密围绕实践需求展开。专业博士教育应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工作一线,开展基于实践的科学研究。通过实践知识的生成与传播,不仅能够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有效性,还能够为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实践知识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术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博士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社会工作领域,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同等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又重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双导师制、实践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博士人才。农村社会工作方向是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重点发展领域。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社会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农村贫困、农村老龄化、农村社区治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深度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工作方向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庄勇教授认为,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社会特点的社会工作模式与方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这样的探索,对于“全球南方”国家社会工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国际经验的借鉴是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发展的重要参考。美国在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毛绪朋博士对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综述。然而,借鉴国际经验并非简单地复制与模仿,而是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工作的实践需求,自主培养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实践领悟力的培育、实践知识导向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农村社会工作方向的拓展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这不仅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与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博士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03期 No.318 1-38+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错位发展: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定位研究

    辛晔;陈友华;

    发挥社会工作教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应有作用,应着力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快速扩张的背后,存在培养目标空泛、课程内容同质化、专业培养实务导向与理论依赖等问题。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发现其受到历史脉络与制度环境、目标模糊与不确定性,以及学科评价体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应当根据院校的层次和类型实施社会工作教育的错位发展,运用求异思维和培育优势的差异化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具体而言,包括办学院校的错位教育、课程内容的错位设置、教学实践的错位发展,以错位教育的策略,培养出具有多样化技能和知识结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推动社会工作的长足发展。

    2025年03期 No.318 39-56+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理论探讨

  • 社会工作伦理决策:理由、工具与实践智慧

    赵芳;

    社会工作伦理决策过程中往往需要社会工作者论证合理理由来证明其行为的正当性。共识伦理决策工具,明确具体情境下的决策实践路径,帮助社会工作者对服务行为做出合理性论证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日益迫切的需求。在行业对伦理原则与准则尚未形成广泛共识的当下,实践智慧的价值尤为关键。本文构建了“决策工具—实践智慧”的两维框架,根据伦理决策四阶段模型发展了社会工作伦理实践五阶段过程模式,强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直觉判断和反思判断,在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将普遍的原则、一般性准则与具体情境结合,敏锐地感知和理解特定情境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文化和情感因素对伦理决策的影响,寻求无法合理拒绝的理由,产生伦理决策行为,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专业免受道德攻击,并最终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实现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

    2025年03期 No.318 57-72+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圈层化互动:多元交代体制下本土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劳动

    高艺多;

    社会工作是构建美好社会与美好生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构成。情感劳动贯穿社会工作者职业实践的全过程。以项目制为核心的社会服务体系塑造了社会工作者情感劳动的多元交代体制,社会工作者被赋予来自购买方、合作方与服务对象的多重差异化期待。为了保障社会服务质量与回应多元交代,社会工作者情境化地建构出以情感经营、情感互惠与情感关怀为特征的圈层化情感劳动。这一基于权力差距、专业作用强度差异的情感互动模式一方面内在地影响着专业行动者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对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产生反向建构作用。讨论本土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劳动有助于发掘情感劳动区别于商业服务劳动的公共服务意涵,彰显公共服务情感劳动的多元、复杂实践脉络,也为优化本土社会工作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2025年03期 No.318 73-95+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情利之间: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性的实践类型与生成过程——以Z养老机构为例

    陶宇;温立婧;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有适当的情感投入是其职业伦理要求的内容之一,其合理地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也是职业应有之义。然而,社会工作专业性要求并未明晰“情”与“利”的边界,致使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实践中陷入“情利难分”的困境。基于对Z养老机构的田野调查,本文以社会工作者专业自主性程度为切入点,从养老机构内“情”“利”两个维度出发,总结出“用之有度型”“取之有道型”“情感付出型”“利益至上型”四种实践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结构性情感与谋利选择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而提出应以人文专业体制的回归、督导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升来构建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利取之有道,情用之有度”的社会工作实践愿景。

    2025年03期 No.318 96-115+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行政—市场视域社会工作机构专业行动及其生成逻辑

    刘东;

    伴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环境变化,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重要对象,面临着专业行动与制度环境的张力及动态策略适应,且隐含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本研究沿着制度逻辑的理论脉络,聚焦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行动,构建“行政—市场”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行政、市场二维制度环境因素对社会工作机构专业行动的动态形塑过程及其影响机制。通过对4家典型社会工作机构的田野调查及其机构负责人或社会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发现,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行动在与行政、市场二维制度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了“强行政—弱专业”、“强市场—弱专业”以及“强专业—行政市场协同”三种行动逻辑,并进一步通过“造势”、“应势”和“借势”三重行动机制,最终形成资源优势型、专业至上型和市场竞争型三种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模式,并以此来形塑自身组织的专业行动实践。

    2025年03期 No.318 116-139+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书评

  • 建构抵御风险的亲密关系共同体——评尹忠海教授《婚姻家庭、亲密关系与乡村反贫困》

    向德平;赖敏;张亚静;

    如何将反贫困社会工作推进到家庭家风建设当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婚姻家庭、亲密关系与乡村反贫困》一书具有鲜明的宏微观连续性视野。作者以长达5年多的调研资料和社会工作实务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乡村择偶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的演化。该书将这些演化关系放置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空关系与亲密关系的互动这一宏大视野下进行观察。观察发现,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风险因素正在深刻地重构乡村亲密关系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以家庭为中心的择偶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在建构优质亲密关系时具有内在联动效应。它集中体现为人口结构、家庭生计、乡村共同体属性之间的关联性。乡村反贫困社会工作需要关注这种联动效应,需要将建构以人为本、让人人享有优质的亲密关系纳入政策议题之内,并从县域社会工作体制变革的角度提供资源整合条件,以利于在乡村社会建构稳定的、能够抵御风险的亲密关系共同体。可见,该书是一本立意高远、视野宏阔、实务扎实的好作品。

    2025年03期 No.318 140-148+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关于社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阐释专题征稿

    <正>2024年11月6日,习近平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深入阐释习近平关于社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本刊特向作者约稿。来稿围绕某一具体选题深入展开论述。自拟题目。

    2025年03期 No.318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欢迎订购2025年《社会工作》杂志

    <正>全年6期订阅价246元/年2025年《社会工作》杂志由江西省民政学会征订发行。请添加“《社会工作》发行微信号”(15279188622)。订阅方式:1.扫描二维码;2.直接汇到江西省民政学会(银行或者邮局,勿汇个人)。我会收款后开具税务发票(含电子发票)。订阅单位(个人)将详细的订阅信息、开票信息发至邮箱:mzqkfx2018@163.com(或者微信)。

    2025年03期 No.318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