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关系与情境:社会工作“社会”的多重面向Structure,Relationship,and Context:Multiple “Social” Orient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吕洁琼
摘要(Abstract):
社会工作在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倾向日益明显,激活并回归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厘清社会工作“社会”的实质内涵也愈发重要。本研究在反思社会工作转型发展的基础上,以结构、关系和情境三重面向阐释社会工作的“社会”意涵:结构面向以批判的视野用行动来回应宏大的社会问题;关系面向注重以改良的逻辑用调适的方式来维持关系平衡、促进社会团结;情境面向则突出以批判反思的行动来响应差异化需求。结合“社会”的结构、关系和情境三重面向的实质内涵,社会工作应盘活关系和资源以加强合作,借助社区的志愿精神来激发公共性,在微观与宏观、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厘清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优势,发挥社会工作的“社会”优势,以适应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时代需要。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性;专业化;专业发展;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其应对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ZD18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2ASH002)
作者(Author): 吕洁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安秋玲,2021,《社会工作者实践性知识的社会向度探析》,《社会科学》第7期。 蔡天、周燕琼、卢玮,2020,《由微观服务迈向宏观实践:服务为本的制度性政策实践的本土建构》,《社会工作》第3期。 陈锋、陈涛,2017,《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探讨》,《社会工作》第3期。 陈立周,2014,《社会工作想象力与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思想战线》第3期。 陈涛,2011,《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社会学研究》第6期。 ——,2014,《论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问题》,《社会建设》第1期。 程激清、郑广怀,2024,《从借位生存到深度融合:社会工作体制位置迁移及趋向》,《社会工作》第5期。 崔月琴、吕方,2009,《回到社会: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江海学刊》第5期。 高红,2014,《城市基层合作治理视域下的社区公共性重构》,《南京社会科学》第6期。 葛忠明,2015,《从专业化到专业主义: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潜在问题》,《社会科学》第4期。 郭伟和、徐明心、陈涛,2012,《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从“证据为本”到反思性对话实践——基于“青红社工”案例的行动研究》,《思想战线》第3期。 郭伟和,2014,《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及其借鉴意义》,《社会学研究》第5期。 ——,2016,《从一种规训技术走向一种社会建设——社会工作参与现代国家治理的作用转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何雪松,2015,《社会工作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学海》第3期。 ——,2020,《积极而非激进:宏观社会工作的中国图景》,《学海》第1期。 ——,2025,《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专业与政治》,《社会建设》第1期。 何雪松、童敏、郭伟和、陈涛、王小兰、吴帆、徐选国,2017,《“社会工作理论:哲理反思与文化自觉”笔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何雪松、侯慧,2018,《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之中的“分”与“合”——以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为案例的研究》,《河北学刊》第4期。 何雪松、杨超,2019,《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政治、文化与实践》,《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黄毅、文军,2016,《如何理解“社会”:一种观念史的多维解析》,《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 纪莺莺,2024,《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多重文化源流——一项生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江立华、王斌,2015,《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 雷杰、黄婉怡,2017,《实用专业主义: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界定及其逻辑》,《社会》第1期。 李伟,2018,《社会工作何以走向“去社会变革化”?基于美国百年社会工作史的分析》,《社会》第4期。 李迎生,2024,《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工作新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2期。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2012,《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刘勇,2018,《专业社工机构为何反而不专业——“虐童事件”发生的制度逻辑》,《探索与争鸣》第1期。 刘振、徐选国,2020,《从专业性、社会性迈向学科自主性——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转向》,《学习与实践》第1期。 刘振、徐永祥,2019,《专业性与社会性的互构:里士满社会工作的历史命题及其当代意义》,《学海》第4期。 卢玮,2017,《先“社会”再“工作”:社会工作服务在社区中的行动逻辑探讨——以广州市H街家综实践为例》,《社会工作》第6期。 庞飞,2018,《权利与权力关系视阈下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逻辑》,《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彭善民,2013,《社会工作与公共生活建构》,《学习与实践》第7期。 沈原,2007,《社会的生产》,《社会》第2期。 田毅鹏,2009,《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社会科学》第7期。 童敏、周燚,2019,《从需求导向到问题导向:社会工作“中国道路”的专业合法性考察》,《社会工作》第4期。 童敏,2019,《十字路口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困境与本土道路》,《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 ——,2020,《空间思维的实践转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何以可能》,《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 ——,2022,《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漫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实践逻辑与专业社会工作转型》,《社会建设》第1期。 汪鸿波、费梅苹,2019,《话语结构、实践本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逻辑再审视》,《学习与实践》第8期。 王思斌,2014,《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2024a,《理解“社会工作”:Social Work还是Society Work》,《中国社会工作》第31期。 ——,2024b,《生态系统转换下我国社会工作的位势变化与新本土化发展》,《东岳论丛》第1期。 王小章,2024,《解放性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科学》第5期。 卫小将,2024,《国家社会工作的理念、内涵与发展策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文军、何威,2016,《社会工作“选择性服务”现象及其反思》,《学习与探索》第7期。 文军,2025,《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的协同发展与双向赋能》,《中国社会工作》第4期。 吴越菲,2018,《社会工作“去专业化”:专业化进程中的理论张力与实践反叛》,《河北学刊》第4期。 ——,2019,《从“社区问题”到“问题社区”:当代社区研究的理论困境及其反思》,《社会科学》第3期。 项飚,2010,《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开放时代》第10期。 徐选国,2017,《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性转向》,《社会工作》第3期。 徐选国、李硕,2025,《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内涵重构及实现路径》,《社会建设》第1期。 许小玲,2016,《从“需要导向”到“资源导向”: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生存逻辑研究》,《人文杂志》第4期。 杨超、何雪松,2017,《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学海》第4期。 殷妙仲,2011,《专业、科学、本土化:中国社会工作十年的三个迷思》,《社会科学》第1期。 张和清,2011,《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思想战线》第4期。 赵环、徐选国,2017,《“回归”抑或“超越”: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历史-当代关系辨析》,《学海》第2期。 郑广怀、向羽,2016,《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社会工作》第5期。 郑广怀,2020,《教育引领还是教育降维: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反思》,《学海》第1期。 朱健刚,2011,《转型时代的社会工作转型:一种理论视角》,《思想战线》第4期。 朱健刚、陈安娜,2013,《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第1期。 Abramovitz,Mimi.1998,“Social Work and Social Reform:An Arena of Struggle.”Social Work 43(6). Birkenmaier,J.2003.“On Becoming a Social Justice Practitioner.”Social Thought 22(2-3). Butler,I.&Drakeford,M.2005,“Trusting in Social Work.”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35(5). Barsky A.E.2010,Ethics and Values in Social Work.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nco,F.J.N.2016,“The Circle of Social Reform:The Relationship Social Work-Social Policy in Addams and Richmond.”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9(3-4). Dominelli,L.1999,“Neo-liberalism,Social Exclusion and Welfare Clients in a Global Econom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8(1). Haynes,K.S.1998,“The One Hundred-year Debate:Social Reform Versus Individual Treat‐ment.”Social Work 43(6). Kam,P.K.2014,“Back to the‘Social’of Social Work:Reviv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Justice.”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7(6). Mc Laughlin,A.M.2002,“Social Work's Legacy: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30(2). Olson,J.J.2007,“Social Work's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Justice Projects:Discourses in Conflict.”Journal of Progressive Human Services 18(1). O'Brien,M.2011,“Social Justice:Alive and Well(Partly)in Social Work Practice?”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4(2). Rothman,J.&Mizrahi,T.2014,“Balancing Micro and Macro Practice:A Challenge for Social Work.”Social Work 59(1). Simon,B.L.1994,The Empowerment Tradition in American Social Work:A Hi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wenson,C.R.1998,“Clinical Social Work's Contribution to a 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Social Work 43(6). Specht,H.&Courtney,M.1994,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New York:Free Press.
-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8649.htm)。 (1)情境化的方式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通过自下而上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需求或问题,关注个人所处的具体情境,同时又自上而下地跳脱出具体情境,而将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和问题置于更为宏大的社会结构乃至整个人类环境来进行剖析。